新聞網訊 近日,,我校電子信息學院宿杰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中科院大類一區(qū),,影響因子:19.924)上發(fā)表題為“Ferroelectrics-Electret Synergetic Organic Artificial Synapses with Single-Polarity Driven Dynamic Reconfigurable Modulation”的研究論文(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13741)。青島大學2020級碩士研究生卜云龍為論文第一作者,,青島大學特聘教授宿杰和徐婷為共同通訊作者,,青島大學為唯一單位。
利用微電子器件構建并模擬生物神經網絡的結構與功能,,研發(fā)類神經突觸器件,,被認為是從硬件層面攻克馮·諾依曼瓶頸、加速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有效策略,。然而以往的大多數突觸器件的可塑性均是靜態(tài)的,,這極大制約了類腦系統(tǒng)更高程度智能化的實現(xiàn)。迄今為止,,關于動態(tài)重構突觸器件的報道寥寥無幾,,僅有的幾篇報道也都是通過改變脈沖電壓的極性實現(xiàn)動態(tài)重構的,這與仿生電子學要求的突觸能夠輕易地在增強和抑制之間轉換相矛盾,。為了提高動態(tài)重構突觸器件的效率,、靈活性和生物相容性,本團對段設計了一種基于鐵電體和駐極體協(xié)同工作的p型有機突觸晶體管Pentacene/PVK/P(VDF-TrFE-CFE),通過施加不同的負向基準電壓,,使電介質PVK和P(VDF-TrFE-CFE)分別起主導作用,,從而實現(xiàn)單極性動態(tài)可重構調制。此外,,本團隊還設計了單極性動態(tài)重構溫度感知系統(tǒng),,對于相同的天氣不同體質的人(體熱/體寒)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斷。這種新穎的器件結構將為實現(xiàn)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統(tǒng)提供依據和策略,。
宿杰,,青島大學四層次特聘教授,現(xiàn)任中國電子元器件關鍵材料與技術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山東電子學會電子元件與材料委員會副秘書長,,山東硅酸鹽學會理事兼學術委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自2020年至今以第一作者(共一)和通訊作者在中科院大類二區(qū)以上發(fā)表論文23篇,其中一區(qū)論文11篇,,獲第九屆山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第一位次),,特等獎1項(第七位次)。